1、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有了快速的进步,国内的企业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进入了市场经济年代,从过去的国营转变为了国有,进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也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逐步向着以产权明确、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点的现代企业规范进步。
变革在进行着。然而,纵览改革这20几年,特别是近10年,大家看到的是不少巨型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思维,涌动在非理性下的那股不可遏制的从众性的投资和扩张的冲动,使而今的国内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非理性的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大家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失败是一个过程,而并不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台阶,而非全部。中国新兴的企业群体,正在集体历程着危机和失败。为何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正所谓治标要治本,大家需要尽可能弄了解着种从众性行为的根源在哪儿,又是怎么样发生的,有哪些影响。在着里将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
2、从众性行为的意思
所谓从众性就是过分屈从团体重压,而舍弃真知卓见,害怕独一无二,即便出现一些超乎一般的革新思想也会被社会重压所淹没。从众性有褒有贬,其性质因人因事而异。当一个人可以同意其他人的正确想法,在集体中与其他人维持一致,是一种积极的从众反映;反之,一个人不加分辨地服从其他人不正确的言行,盲目地言从计行,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大家所说的从众性是指狭义的从众性,即是指消极从众反应。这种行为对创造性能力具备不好的影响。因此,从众性通俗来讲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跟风"。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从众性行为可以表目前舍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和我们的特征,而盲目地,非理性地跟从别的企业投资和扩张。
在国内,大家可以看到保健品市场,VCD市场合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从众性行为。
1987年以杭州保灵为代表的蜂王浆商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88年的娃哈哈,太阳神;89年的"851"生物制品、昂立一号;90年的飞燕减肥茶,延生护宝液;91年的巨人集团成立;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93的中华鳖精、生命核能、脑黄金与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94年的三株口服液;95年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推出12种保健商品;96年的巨不肥;99年的风景减肥胶囊、伟哥开泰胶囊;2000年的脑白金。在94年保健品市场处于全盛时期,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商品近3万种。8年之内达到3000家,也就是说平均天天就有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诞生。
3、从众性行为产生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方方面面制约的,但主要总结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己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原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原因),他的才能推行跑步这个行为。假如他一个人没要跑步这个想法,即使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假如他在水中,即使他再想跑,他也是不可以够跑,而只可以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是什么原因。
1、外部缘由
(1)商品收益空间较大
大家都了解,企业活动的最后目的是存活,而要存活第一就要有钱,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得到的价值。假如有某种商品在市场上毫无收益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想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海量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因为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致使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价值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是什么原因。
(2)该商品进入壁垒较低
壁垒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样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一定不多,其商品的技术含量也肯定不高。
(3)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势必要致使角逐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伙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有进来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大夫(市场机制)却不了解该如何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愈加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部分。
如今,大家的市场没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规范,也就是说不少企业没该种商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quot;无证上岗"的企业不可以进行有效的制约,如此就会导致不少企业没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便捷之门。
2、内部缘由
(1)企业领导者自己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海量的失败的案例剖析,大家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同之处。第一, 企业领导者常见缺少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总是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进步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非常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需要高额的价值,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是什么原因上来了。第二,企业领导者常见缺少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大家的很多企业领导者缺少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很多?quot;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获胜是非常不错的经营手法,但因为领导者自己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我们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进步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忌讳。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条件够不够。第三,领导者常见缺少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如果大家目前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受过现代化管理的练习。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势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致使不少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 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类缺点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2)企业没一个健全或是较好的革新机制
没我们的看法、没好的进步方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其他人走。看着哪收益高,就想一头扎进来。世界上没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其他人进步起来的。革新是企业进步的根本,一个企业假如要想长久地维持稳定的进步,没对我们的商品持续的革新,没对自己体制的持续的革新是不可能的。但,大家看到的却是大家的不少企业并没一个系统化的革新机制,譬如商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一个专门的机制,没专业的职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剖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研究势必就没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职员素质的低下,致使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与平时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亚细亚商场可以说在全国是风光无限,是国内商场改革的先驱,在商界也是重量级选手,但,不到十年这艘"商界母舰"就惨遭滑铁卢,在亚细亚兵败崩盘之后,作为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王遂舟过去仔细描述过当年投资连锁店的决策过程:
"1993年9月份之前,连锁店这个词在中国还没,9月份将来才在报纸上见过,当时对连锁店的定义还不了解。我和几位董事长在一块策划,提出三个理论:(1)看准了就上马;(2)生一个孩子是养,五年将来再生一个还要作难,干脆放在一块作难算了;(3)当时看过一个电视剧,一个老板在讲述他为何那样有钱时说,我先办了一个纺织厂,然后用这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两个纺织厂,又用这两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四个纺织厂。基于这钟状况,大家确立了宏伟的目的,几位老板为亚细亚集团制定的三年规划是在全国搞30---50个商场,年销售额500亿,我改为100亿。"
这就是1993年中国最棒、最具备超前意识的企业家的认识和决策能力。革新好像是有了,但这种所谓的革新是非理性的,是盲目的。只不过在看到其他人这么做了(在这个案例里的其他人还只不过电视中的剧情),自己感觉还行就好动。感觉还行本身并非坏事,但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一个能进行可行性剖析、研究的机制。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形态桎梏着不少人的思想。再加上中国的很多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转变中大多维持了原有些生产方法和生产形态,他们的领导者一直固执地觉得原有些生产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传统思想使他们守旧而固执、循规蹈矩、不思进取。对新兴的技术、新兴的管理办法有一种天生排斥心理,害怕承担风险。不求上进、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盘踞在他们的大脑。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守旧主义复兴的年代。大伙都想跟在成功者的后面拣实惠,拿来主义大行其道,随大流成了时髦。
4、从众性行为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自己的影响
企业的从众性行为带有非常大的随便性,企业没一个明确的进步目的和进步方向,没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进步策略,就象只无头的苍蝇。在短期内企业好象进步得非常不错,但这是企业以牺牲长远的进步目的换取的短期利益,但因为没长远的目的,企业进步后继无力,这对企业的持续进步是极为不利的。目前的不少中小微型企业总是喜欢跟着其他人走,一味地"炒短线",完全没一个自己进步的目的、方向,从众性行为将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企业也就没办法达成持续、长久的进步。
2、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从众性行为对行业的进步,对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第一是过多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等于在一个行业里很多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很大浪费。第二很多的进入势必致使很多的退出,买家购买了产品得不到该企业的售后服务保障,比如,假如你买了"爱多"牌VCD影碟机的话,假如目前出了问题恐怕就要自己掏钱维修了。这样的情况会使买家对商品失去信心,很多的潜在购买力会产生观望情绪,进而导致市场的混乱。当商品的价值降低时,为了存活,各企业之间又比较容易引发恶性角逐,正常的行业运行制遭到冲击和破坏,地方保护主义风靡,行业的混乱。行业进步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极易引起全行业的混乱。行业进步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蘼和萧条。
5、解决的办法
1、企业自己的改变
(1)、打造一个健全的革新机制
企业要打造有一个健全的革新机制。这个革新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革新机制;二是体制革新机制。
技术革新:
企业技术革新是包含研究、开发、生产、推广等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活动,决不止是技术部门的事。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一个好的技术革新机制可以给技术职员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种适应新经济年代进步的技术革新机制应该拥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实行新品开发、科研开发的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不是一项什么"创造",是现在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管理中一种比较成熟的规范。特别强调承认人在其中有哪些用途和贡献,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技术职员在项目开发中的技术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法调动技术职员的积极性。打造科技人才、科技成就的奖励和宣传规范。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职员,打造好的企业声誉和形象,提升企业外部感召力和内部向心力。
推行职位角逐末位淘汰制。鼓励和倡导在公平环境下的职位角逐,技术职员假如长期不努力,不可以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样企业就要考虑调整职位,不然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技术队伍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研发职员可以携带产品研发、市场难点参加科研开发项目,现场技术职员可以带现场技术问题和经验到开发部门工作,科研职员可以携带科研成就到生产现场去做技术转化工作,打造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长期在一个职位工作带来的偏颇,有益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队伍。
打造企业常识产权保护规范。鉴于常识这种"无形物质"的创造、管理、用和买卖与材料、设施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一两个人、几盒磁盘就能带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机密,因此保护企业常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体制革新:
伴随市场经济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化,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矛盾愈加突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现行体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法中暴露了很多弱点。这使大家增强了关于体制革新的紧迫感。如上文提到的一些看法,都涉及到体制革新的问题。
打造现代企业规范,是企业改革的方向。打造现代企业规范的目的是解放和进步生产力。国内要参与国际角逐,需要要有一批像Microsoft、CISCO如此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类跨国公司实行现代企业规范,强调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开发的实力和水平。国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非常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对于这类企业,只有对其进行企业改革,打造现代企业规范,才可以提升企业市场角逐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能持续迅速、健康地进步。
江泽民同志指出:"不但要加大科技革新,而且要加大体制革新、政策革新、观念革新"。 一流的体制和机制能促进技术革新,持续地增强革新的能力,并转化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最后增强综合国力。
体制革新第一要从政企关系的调整做起,从宏观经济对策的内容和重点做起,有限的财力物力应该用于从整体上打造有益于企业自我进步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凡适应生产力进步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的方法,都值得一试。因为大家的改革没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探索中出现挫折是势必的,但大家需要坚持进行体制革新。
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革新形成我们的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技术革新需要同企业的策略定位、管理革新、规范革新等结合在一块。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家的企业后来居上,在国际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
体制革新与技术革新有机结合----南京"442"模式成效好。
在拓展国有企业体制革新过程中,南京的"442"模式获得了显著效果。"442"模式,核心是从产权规范革新入手,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革新运行机制,并根据现代企业规范规操作,使企业真的成为技术开发、投资决策、风险承担、收益分配的主体。具体运作方法:对具备自主常识产权且市场前景看好、附加值高的重点技术革新项目,从母体企业中独立出来,按母体企业出资40%、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出资不少于40%、市财政出资不多于20%(委托国有控股公司或母体企业持股)组建"项目公司",根据现代企业规范规范运作,这种股权比率简称?quot;442"。
"442"模式的特征:一是其商品需要拥有自主常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看好,这是是不是得到批准成立公司、财政是不是投资的根本条件;二是投资各方需要以现金或新品所需的原材料作价投入,不能以厂房、设施作价投入;三是公司所需的厂房、设施采取向母体企业出租的方法;四是此类公司要按《公司法》规范运作,具备全新的机制。1999年,南京共批准成立了19家"442"模式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4961万元。其中经营者、技术骨干个人出资2049万元,占总股本的41.3%;母体企业投资1862万元,占37.53%;财政出资1050万元,占21.17%。全新的技术革新机制,大大激起了企业职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品开发的速度加快,档次提升。全市第一个成立的"442"模式的公司,是在特困企业南京机床厂工具车间基础上组建的"南京赛尔特专用设施制造公司",去年开发了4个新品,其中空调用渐开线部件,是获悉外商在国内找了几家大型企业均未开发成功后,冒着风险承担下来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仅一套软件,外商觉得可值1000万元;江南新兴仪器公司为提升企业的核心角逐能力,2000年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品的开发。
全新的技术革新机制,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首批试点的8家企业,去年达成销售收入1997万元,收益35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成销售收入7600万元,收益1500万元。南京金三力聚氨脂有限责任公司,有职员100多人,运行3个月即达成销售收入708万元、收益108万元,等于母体企业700人的销售额。
"442"模式从产权规范革新入手,通过资产纽带,达成"官、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企业既集中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和社会信誉的优势,又拥有个体、私营企业与投资者利益结合紧密,决策快,经营灵活的特征,为技术骨干创业和达成价值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也给母体公司以优厚的回报,体现了体制革新与技术革新的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将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融合,达成改革与进步的目的提供了经验。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体制革新为技术革新创造了一个好的进步空间,而技术革新又给体制革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两者相辅相衬,为企业的可持续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企业决策职员自己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的活动中,人的原因是第一的,再好的机制都要人去推行, 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职员,要从通过系统,全方位的学习着手,以提升管理职员自己的素质。要有按期的专业培训计划,这种培训要以达到某个具体专业需要为目的。使企业决策者在决策时防止盲目到跟着其他人走或者是主观臆断。合理地引进人才,特别是空降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是迅速提升企业决策能力的一条捷径。
2、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调节
内部缘由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加以改变,而外部缘由企业是没有办法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宏观有所调节,如在税收上,在产业结构上调节,在一些政策上的打折等。特别是国内很多的中小微型企业,他们有很多困难,怎么样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进步,政府应饰演什么样的角色?
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进步,中国也概莫能外。
如美国设有小企业管理局,当然它不是中国意义上的管理,事实上是帮助、服务中小微型企业,它组织了退休经理服务团,网罗了1.2万名退休经理,组成390个分团,覆盖整个美国。台湾在打造中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台湾当局开始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辅导体系。中小微型企业家自己还组织了中小微型企业协会,致力于保护企业利益,协调中小微型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举办各种各样的辅导活动。同时,组建中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中小微型企业。总之,台湾通过政府拨款支持,民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中小微型企业扶植的体系,这一体系对台湾经济的兴盛稳定起了非常大用途。
假如政府觉得应付市场的弱者----中小微型企业加以帮助,那样打造中小微型企业扶植体系是势必的选择。这种体系能让中小微型企业认清自己,有了正确的进步方向,也就降低了从众性行为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在各方面加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要形成互补的经济模式,以达到双赢的局面。防止都钻进一条胡同从而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
6、结束语
近几年,很多企业可能看到了从众性行为的弊病,纷纷求变,几乎又都向"多样化"经营方面进步,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进步有其特殊性,即市场空白多,有点资本投到什么地方都能进步起一小块来,结果造?quot;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多样化经营是有首要条件的,一是企业的主业进步已经到了一个特别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进步余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一大坨;而是进入范围必是优势所在,两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的不少企业主业都未搞好就一个劲地喊多样化。仅仅就由于他看到甚至是听到别的企业这么做了。多样化变成了漂亮的陷阱。
可以说解决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企业有自己的状况,人、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家在这里只不过剖析了产生缘由的一些大概的方面,解决这种现象的基本办法。对于企业来讲要具体问题具体剖析,做到理论与实质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理性的改革策略。
7、参考文献
(1)《大败局》 吴晓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1月
(2)《全国技术革新大会闭幕会上讲话》 朱熔镕 基 人民日报1999年8月
(3)《技术革新工程的回顾与展望》 王建曾
科技日报 2000年3月
(4)《聚焦新经济》 张锋
(5)《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的理念和方法》 江新